#头条创作挑战赛#股票配资网站安全性
(齐国内乱)
公元前481年,六月。
春秋时期,齐国发生了一场十分严重的内乱。
齐国大臣田成子悍然兵变,诛杀了齐国的国君齐简公吕壬,然后拥立了简公的弟弟吕骜为新君,也就是齐平公。
春秋时代极重礼仪,在某种角度上甚至重视到了比生命还要重要的地步。
比如,春秋时期的战争方式和战国时期有很大不同。
两国交战之前,大家都会约定俗成般地走一整套流程。
打仗之前,要先告知对方,然后双方约定地点,约定时间,按时按点按步骤的交战。
在这个过程中,不能使诈,不能偷袭,更不能玩阴的,也绝对不能自己偷偷补习,学例如《孙子兵法》或者《战争论》这样的书来对付对方(当然那个年代也没有)。
展开剩余89%如果其中一方先到了,不能抢占先机,而是要等双方摆好阵型,准备完毕,然后再进行一番厮杀。
这样的战争模式,如同儿戏,听起来简直不可置信,但在春秋时代,这却是的的确确存在,并且十分普遍的。
(泓水之战)
而这其中最好的例子,就是宋国宋襄公发起的泓水之战。
这个故事,记载于《韩非子》中。
宋国和楚国交战,宋军先到战场,率先排兵布阵,一切准备就绪,而姗姗来迟的楚军才刚刚开始渡过泓水。
宋军的军官认为有机可乘,他告诉宋襄公,楚军人多,而我军人少,现在楚军在河里,咱们完全可以趁机攻打他们,保管叫他们全军覆没,喝个水饱。
然而,面对如此良机,宋襄公却想也没想的就拒绝了,因为他认为,趁人家在河里,然后搞偷袭,这不符合战争的规则,也不符合自己所崇尚的礼仪。
当然,机会并非只有一次,楚军渡过泓水之后,抵达战场,需要一定时间来布阵,来集合士卒,宋军军官又认为这是个机会,完全可以趁楚军没有准备好,咱们先下手为强。
国君啊国君,先下手为强,后下手遭殃,您要仁慈,建议您等到战胜结束后对战俘仁慈。
结果,军官的提议又被宋襄公拒绝了。
因为宋襄公认为,作为君子,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趁人之危,今天打了败仗事小,明天丢了名节事大,自己要做君子,而不做小人。
结果,错失两次机会的宋襄公被缓过神来的楚军打了个全军覆没,宋国一蹶不振,宋襄公第二年也领了盒饭。
(宋襄公 形象)
再比如,《左传》中曾经记载过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,宋国的公子城和一个叫做华豹的人作战,两人采用的是弓箭战,双方约定,一人一箭,谁先把谁射死就算完。
华豹的身手矫健,率先拉弓搭箭,一箭射出,不料准头有点差,箭头顺着公子城的肩膀过去,落在了地上。
华豹眼看一箭不中,又拿起一支弓箭,准备再射,箭还未发,另一边的公子城十分不屑地说了这么一句话:
《左传》:不更射为鄙。
你刚才已经射了我一箭,按照约定,现在应该我射你了,你现在违反规则,岂不是太卑鄙了?
作者翻译的文绉绉的,而直白一点地翻译过来,意思就是公子城认为华豹不要脸。
让人没想到的是,公子城这么一嗓子,还真就把华豹呵斥住了,华豹十分羞愧,放下弓箭,表示的确如此,那么现在换你来射我吧。
公子城也不含糊,一箭射中华豹,华豹当场毙命。
在现在看来,宋襄公和华豹的行为似乎有些太过愚蠢了。
(华豹 形象)
宋襄公放着胜利的果实不去摘取,偏偏要因为遵守礼仪而错失良机,致使战争失败,而华豹为了所谓的游戏规则更是白白搭上了性命,无论怎么看,这似乎都是十分难以理解的。
然而,宋襄公和华豹的行为,正是春秋时期“礼”的例子。
因为尽管他们的行为看上去十分愚蠢,但他们的行为背后,无疑都有一些十分相似的特质。
比如,在约定俗成的规则面前所表现得出来的诚信,以及在生死攸关之际所表现出来的从容。
而这,实际上是一种古代贵族精神的体现。
在当今社会,我们对贵族的定义,似乎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。
这个偏差在于,人们往往会认为,社会地位较高,财富支配能力较强的,可以成为称之为“贵族”,然而实际上,真正的中国贵族,是讲礼仪,讲诚信,有品格,有风度的人。
一般来讲,当我们谈到贵族的时候,我们时常会认为这是个西词,是个舶来品,而当我们想到贵族的时候,我们也总是会联想到西方的骑士和王族。
(玛丽王后 画像)
公元1793年,1月21日,因为法国大革命的浪潮,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和他的妻子玛丽即将被处以死刑,而在走上断头台时,王后玛丽踩到了刽子手的脚,于是留下了一句非常著名的临终遗言:
对不起,先生,我不是故意的。
这位法国贵族在生命中的最后一刻,跟别人道了一句歉。
这个故事广为流传,时常会让人们认为西方才是贵族精神的主阵地,然而人们不知道的是,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,贵族精神就已经在华夏大地广为流传了。
我们知道,春秋时期有一位大儒,叫做孔子。
孔子有个弟子,叫做子路,是卫国人。
卫国发生战乱,卫国的大臣们大都没有什么气节,纷纷仓皇出逃,只有子路十分忠义,逆行而上,要到宫殿中去保卫国君,不过最后寡不敌众,被敌人所杀害。
临死之前,子路做的最后一件事儿,是摆正自己的衣冠,并且留下了这么一句话:
君子死而冠不免。
即便我现在要死了,但我仍然要摆正我的衣冠。
(子路正冠)
很多人说,子路跟着孔子学知识学傻了,太过迂腐,临死之前还在搞这些没有用的事情,但我们反过来想一下,一个人在被敌人杀害之前,通常会做些什么呢?
或破口大骂,是因为愤怒,或跪地求饶,是因为恐惧,或双眼紧闭,是因为紧张。
而子路在临死之前摆正自己的衣冠,目的仅仅是想要整理自己的衣服么?
当然不是,因为“子路正冠”的故事,恰恰表现出了子路在面对死亡时的坦然和从容,而千年之后王后在断头台上的那一句“对不起”,不也是同一种从容么?
由此来看的话,子路应该是个正儿八经的贵族。
现在,极为重视礼仪的春秋时代居然发生了臣下作乱,诛杀国君,然后拥立傀儡,独掌大权的事情,实在是让天下震动。
最受震动的,要属孔子。
孔子,是鲁国人,而齐鲁本一家。
(孔子圣迹图 局部)
听说了这个消息之后,孔子气得浑身发抖,他立刻进宫面见当时的鲁国国君鲁哀公,希望鲁哀公可以出兵讨伐齐国的田成子,拨乱反正,拯救一下这个礼崩乐坏的世道,鲁哀公十分赏识孔子的仁义,然后干净利落的拒绝了他的请求。
原因很简单,因为对鲁哀公来说,这事儿没有赚头。
自己出兵去平定别国的内乱,费力不讨好,自己哪儿有那个闲心?
粮草不花钱吗?器械不磨损吗?搞来搞去对自己能有什么好处?
一个人如果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活,那么他就能忍受任何一种生活。
在此之前,孔子为了心中的春秋大义而活,所以他可以风尘仆仆的去周游列国而不知疲惫,而现在,面对鲁哀公的拒绝,他突然变得有些迷茫了。
在《公羊传》的记载中,我们又可以得见孔子当时具体的心情。
公元前481年,十二月。
鲁国的车夫鉏商在大野泽,也就是今天的山东巨野捕获了一头麒麟。
史书是这么记载的,但捕获的当然不是麒麟,只可能是一类长相奇特,在时人眼里还不能辨认的动物。
很快,有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,而孔子知道之后,心情十分低落,他认为自己的所研究的学问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,自此,他的著作《春秋》绝笔。
(《春秋》)
读到这里,有些读者可能会奇怪,捕获麒麟跟《春秋》有什么关系?看起来的确没有什么关系,但魏晋学者杜预给出了一种十分合理的解释:
《春秋经传集解》:麟者仁兽,圣王之嘉瑞也,时无明王,出而遇获,仲尼伤周道之不兴,感嘉瑞之无应,故因鲁春秋而修中兴之教,绝笔于获麟之一句,所感而作,故所以为终也。
杜预猜想,大概在孔子的眼里,所谓麒麟,是瑞兽,而这样的瑞兽,这样的吉兆都被俘获,这不正是周道不兴的体现么?
正是因为如此,孔子才会十分哀伤,他认为自己一生所追求的理想已经无法实现,既然如此,《春秋》又写来何用呢?
这个故事,并不是那么严谨,所以在学界一直是存疑的。
不过我们可以确信的是,孔子的理想,一定是美好的。
他心中的世界,一定是一个如本篇文章中那些故事一样,充满礼仪,充满了贵族式精神的世界。
只可惜,沧海横流,三代的世界不是不能恢复,而是根本就是一场空想。
我们早就该明白股票配资网站安全性,历史是一张单程票,只能前进,不能后退。
发布于:天津市